11月24日,随着最后一段岩壁的精准爆破,由路桥集团公路隧道分公司承建的镇巴(川陕界)至广安高速公路通广段C合同段C3项目平昌隧道全幅顺利贯通。作为镇广高速通广段最长隧道和全线“卡脖子”工程,此次贯通标志着这条串联川陕渝的“红色高速”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,为2026年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平昌隧道左线长5639米、右线长5613米,是全线控制性工程。隧道穿越川东北复杂地质带,IV、V级围岩占比高达68%和32%,岩体“软硬不均、易变形”,被建设者形容为“酥饼岩”。同时,低瓦斯地层、涌水风险等叠加挑战,让施工如同“在豆腐里打洞”。面对难题,项目团队以“短进尺、强支护”为原则,每个施工循环强化围岩加固作业,配合超前地质预报和24小时瓦斯监测系统,构建起动态安全防控体系。此外,创新应用的“光面爆破”工艺使开挖断面平整如镜面,最大程度减少对围岩的扰动,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项目贯彻落实“机械化换人、智能化减人”理念,全面推行大机械配套施工。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、智能拱架安装台车、智能湿喷机械手、数字化二衬台车等先进设备协同作业,实现开挖、支护、喷浆等关键工序的机械化、自动化操作。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优化,施工效率提升20%,人员减少三分之二,危险工序暴露时间降低80%。值得一提的是,团队研发的《一种小型化双台连接自行式开挖台车》《一种隧道掌子面炮孔混合直径药卷装药布置结构》等4项国家专利和省级工法,将隧道掘进精度与安全性推向新高度。
项目将标准化管理贯穿施工全过程,从洞口工程、超前支护到涌水防控、瓦斯监测等关键环节,均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和闭环管理机制。针对低瓦斯隧道施工特性,项目深度融合智能化监测系统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,构建起“监测—预警—处置”一体化的瓦斯动态防控体系,并配套部署智能通风、防爆设备等硬件设施,实现对瓦斯浓度的24小时连续监测与快速响应。通过严格落实全流程标准化管理,项目最终实现了“零事故、零伤亡”的安全管理目标,体现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高水平管控能力。
镇广高速作为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,线路纵贯川陕革命老区,串联镇巴、通江等多个红色文化重镇,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与服务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。平昌隧道的贯通,标志着这条新时代“红色血脉”建设取得关键突破,对完善区域高速公路路网结构、服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





